炮声一响,锦西方向又热闹了。搞军事的都明白,前线一热闹,要么真想干点啥,要么给人看点啥。这回杜聿明指挥东进兵团,说是要“收复锦州”,结果动静大,真章没看出几分。
看杜聿明的部署,明白人一眼就看出来:嘴上喊进攻,心里满是退路。54军亮相最猛,主攻锦西城西,火力对得足,步兵接着炮火冲;62军戏剧担当,假模假样,对塔山搞佯攻,动静够用不伤元气;39军呢,伸个侧翼,警戒抽冷子包抄。打上去架势是大兵压境,被围的解放军估计以为要拼刺刀。真要细看,幕后的算盘其实全冲着葫芦岛那条线猛敲。
林伟俦后来说了实情,54军打一天不到,伤亡挺凶,天黑就撤。攻锦西的“硬仗”,光打样拍照,真比演习强点儿有限。谁扑上最狠?普通兵,谁最早退?指挥部早有人在地图上画圈圈。“收复锦州”变“撤退演习”,唱得比谁都响,动作比谁都虚。
事情还得要说说幕后。东野那边,毛主席早就发了急电,让东北野战军提早盯死营口,说白了就是死守住国军唯一能撤的港口。可是杜聿明脑子快,52军半夜摸黑直接扑过去,先人一步抢了个港口。自己还留条锦西攻势压场子,美其名曰“正面出击”,实则暗度陈仓。
这么搞,形势就特复杂。解放军听在耳边,看在眼里,某些师团夜里还迷迷糊糊搞不懂敌人到底意欲啥。锦西这边打得轰轰烈烈,营口那边国军悄无声息上船出海。留下的,全是打掩护的和没接到密电的。对普通兵来说,前头冲刺喊杀,后头已有人跑远了。这场仗拆开一看,不叫战役,压根是分段演。
说东进兵团精锐,52军已往营口挤,杜聿明和廖耀湘研究怎么南撤。有劲的部队不上正面就撤,留下打锦西的主攻部队——54军,62军,分头造势。丢车保帅,精兵先脱身。普通士兵打得一脸懵,脑子里满是“锦州还收复得回来吗”,指挥机关早发密电——“快撤营口,上船”。
看懂了,杜聿明面子给上头;各个部队日常喊口号,营口码头满是撤兵。假动作满天飞,锦西不断“炮火连天”,营口嘛,夜路快走,能多带点就多带点。留下的全靠渲染——谁死、谁拼,统统成了胜利递进的“台阶”。
毛主席电令下得早,东野反应算快,可真是干瞪眼。国军南撤,抢港口比赛,关键点比手速,杜聿明这一步棋着实快人一招。很多解放军官兵转念一想,这不是被人调包了吗?让前方看热闹,后方早闪人。战场谋略全写进了撤退,口号喊出来当遮羞布。
看着这波操作,谁还对这场仗存幻想?说是“决战”,实则早无心气。杜聿明打的明明是“聪明仗”,把危险转嫁,把死守包装,兵力分布,心机处处。蒋介石要报纸上的声势,杜聿明要能安然走到或者走得更远,兵心涣散有谁在意?这才是国民党最后的底色——高层相互推诿,底下士兵却拿命演戏。
拆开看,兵们血拼锦西,后方主力开溜。前线和后方像离了婚的两口子——一个瞎吼,一个装傻。临时来场“猛攻”秀,丢锦州后再造“收复”假象,锦西打成掩护撤退的障眼法。表层输赢都留面子,实质只有数千人命的差距。
很多朋友都看不懂:都到这步田地,还要演出收复决心这出戏,何必?答案太直白,政治需求。蒋需要舆论喘口气,“东北未败”,杜需要打包带人南撤。兵们就等着看哪天能下船,说到底,战役已经不是大决战,而是“撤退博弈”。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,这就是那一天的全部战场真实。
再看全局,营口丢没丢?紧接着就要看。锦州已失,国军主力从海上分头撤,沈阳残部撑不住几天。锦西的流血,抵不回战略的崩溃。路线上错,战术上玩花活,最后都是原地打转。东野铁流咬得死,毛主席预判明白——谁手快谁就多保点人,慢一步就是全军溃败。
“聪明仗”保得了小命,救不了大局。面子工程不管用,玩阴招终是死路。国民党指挥部临场变招,部队跟着走过场,历史一翻篇,尽显荒诞。抽丝剥茧,杜聿明下的可不叫命令,就叫阳谋。打仗是认真的,但下场早写在账本上。
再说回锦州、营口这一役,把士兵当棋子,拿生命做筹码,谁信得过这种仗?战争到最后,成败只在正直和担当上。葫芦岛炮声过后,谁赢谁输,全场心里有数。
战场终究讲实力不讲花活,杜聿明一仗漂亮地演完,东北那场大幕已掉下,剩下的只等结局。这才是阳谋,也是最扎心的现实。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景盛配资-散户配资官网首页-配资证券网-全国前三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